[轉貼自]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540&t=1001747&p=1


[試用分享]震撼!624mm的砲管魔力!Nikon COOLPIX P90來了






話說測試了幾款砲級相機之後,內心不禁浮起了一個疑問:「到底消費機是否需要這樣高倍率的鏡頭呢?」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來說,普遍的人都希望手上的消費數位相機,有超廣角可以拍拍大範圍的風景照,望遠端倍率又夠,能夠拍到遠距離外的主體,相機功能多又聰明,最好再加上拍攝出來的照片是清晰美麗兼具價格便宜,這就太好不過了。只是廣要多廣?望遠要多望遠?清楚漂亮到底是怎樣的界定?想必是人人內心一把尺,沒有一定的標準。

就在筆者測試了Nikon COOLPIX L100這一款相機之後,有部分鄉民與朋友都問筆者,有沒有機會測試到Nikon COOLPIX P80的後繼機種P90呢?很湊巧的,筆者手上就有一台由國祥貿易送測的COOLPIX P90,正想準備測試完之後週五上稿,沒想到已經有人問起,於是在L100那一篇就有一個小預告。

P80讓賢,P90上陣
P90既然是COOLPIX P系列的最新款式,也是今年Nikon第一波消費數位相機機海的重頭戲,想必大家,也包括筆者都對P90的表現有所期待,甚至筆者猜想,部分人連小朋友都準備好了,就等P90的表現是否如自己所期待的,若答案是「YES」那就毫不考慮下手流口水

與其單純把P90的規格拿出來講,不如自家人內鬥一下,把P90前一代的P80來做個比較看看好了。筆者整理一下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點。至於相同部分規格未變動處,筆者就不予以介紹了。
■解析度的變更:首先來看看解析度。P80使用的是有效像素一千零一十萬原色CCD的感光元件。最大拍攝尺寸為3648x2736。而P90也是採用與P80一樣尺寸(1/2.33吋)原色CCD,但解析度卻比較高,約為一千兩百一十萬像素,最高可拍攝解析度為4000x3000。

■光學變焦的增加:原本P80的最大光學變焦為十八倍,換傳統35mm底片規格約為27~486mm。到了P90則把光學變焦能力再予以擴大,二十四倍光學變焦的P90,比P80足足多了六倍,換算35mm傳統底片約為26~624mm。變化最大的除了望遠端的能力之外,對於廣角端的廣度,P90更進了一步。

■最小光圈不同:P80與P90兩台相機最大光圈設定都是F2.8,不過望遠端則是有所不同;P80望遠端最大光圈為F4.5,P90則為F5.0。看起來P90望遠端最大光圈比較弱一些,但別忘記了P90可是多了六倍光學變焦的能力。所以最望遠端還有F5.0的實力,已經是十分不錯的規格了。

■對焦範圍不同:想必是鏡頭光學變焦不同的關係,這兩台相機對焦範圍也有所差異。P80一般模式下的最近對焦距離廣角端為40公分,望遠端則為150公分。P90則在廣角端時最近對焦距離為50公分,望遠端則為170公分。其實筆者實際測試時,發現望遠端來拍照時,有時候距離不到170公分也可以對到焦。至於近拍兩台都是一樣的設定,就不多說了。

■多了對焦點跟隨測光機能:高階款DSLR才有的對焦點連動測光機能,在P90上實現。P80與P90在測光功能上,皆有256分區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這三種測光方式。不過P90還多了「AF區域點測光」也就是可以自己選擇對焦點之外,還可以讓測光點隨著對焦點一起連動。

■連拍速度與張數不同:說實在的,筆者對於消費機的連拍功能大都是略過不計,畢竟用慣了DSLR,回頭用消費數位相機的連拍,總是有種不到位的感覺。話雖如此,還是要說明一下兩台連拍的速度有所不同。P80的連拍是每秒可拍攝1.1張,最高可連拍九張。至於P90連拍速度有增加,每秒可拍攝1.4張,最高可拍攝十六張照片。

■內建記憶體不同:雖然P80的50MB記憶體與P90的47MB記憶體配置,在現在動輒2BG、4GB乃至於8GB或是16GB的SDHC記憶卡來說,是少到不行的配置,但萬一記憶卡故障或者是記憶卡滿了、忘記帶記憶卡時,且又急需要拍攝照片時,內建記憶體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想一想,既然消費機都有內建記憶體的設計,為什麼DSLR沒有咧?

■LCD螢幕不同:P80是2.7吋的LCD螢幕,P90則進步到3吋。LCD螢幕解析度不論P80或是P90都是23萬像素,筆者是比較希望三吋的P90能擁有四十六萬像素的螢幕解析度。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P90在一般色彩模式下,銳利度就十分高了,透過機背的LCD螢幕來觀看時,會有銳利度過高而呈現細緻度不連續的感覺。

■電池續航力不同:因為解析度不同的關係,同一顆專用鋰電池在P80尚可拍攝約250張照片,但在P90上則只有200張了(根據CIPA標準來測試)。

■體積與重量不同:畢竟P90的光學變焦倍率比較大,因此體積與重量都略比P80還要高出一些。

外觀檢視
外觀上,P80與P90的按鈕配置是一樣的位置,不過還是有部分細微的地方有所不同,筆者由原廠網站上找到了P80的外觀,與P80上下比較各位就可以看出兩台相機有什麼不同了。其實筆者很希望P90能夠多增加熱靴座的配置,畢竟在許多時候,內閃還是有其限制存在,若能多增加熱靴,裝上SB系列閃燈後,對於許多種不同的拍攝題材上會更為靈活。
定位為專業消費機的P90,握持上也如同DSLR一般,右手手掌的包覆性十分的良好,以右手握持時,右手小拇指不會有懸空握持不到的現象,不過這是在四手指併攏的情形下。若是手指頭比較粗的人來說,還是會有右手小指不知道該怎麼放的困擾就是。
↓上圖為P80,下圖為P90,各位可以比較一下,兩台正面外觀上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收音用的喇叭位置是兩台最大的不同點。P80位於正面右上方,P90則是在正面左側內(對焦輔助燈旁)。兩台的對焦輔助燈也不太一樣,P80比較大一點,P90尺寸比較小一些。



↓由頂端來比較一下,上面還是P80,下方也還是P90。兩台左側部分的線條設計有所不同。P80比較突出一點,P90則比較內斂的感覺。型號位置也不太一樣,P80位於機頂燈後方,P90則改在機頂閃燈上。另外還有一處差異性比較大的就是P80的快門處的材質不一樣,P90的材質是亮面金屬的材質。
啊!還有一點不太相同的是機頂轉盤P90多了U1與U2的選項。P80則是有SETUP選項,但P90取消此選項於機頂轉盤上。



↓接著來看機背的不同。兩台相機機背上的按鈕配置是一樣的設計,不論是螢幕顯示切換按鈕。或者是LCD/EVF切換按鈕,圖示與位置都是一樣的設計(上P80,下P90)。雖然兩台十字方向按鈕的外型設計不太一樣,不過功能配置上卻是沒有改變的。另外在右手拇指放置處的防滑假皮形狀也不一樣。當然LCD螢幕尺寸在規格比較上已經說過了,P90比P80大了零點三吋。
兩台相機在機背最大不同點在於P90除了擁有三吋LCD螢幕之外,LCD螢幕還可以向下四十五度,向上九十度的方式來翻轉,這是P80固定LCD螢幕所最大最大的不同點。



接著來看看P90外觀上的各部分介紹。
↓這是P90開機的狀態,在開機後,鏡頭會隨之伸出一些到達定位。不過因為鏡頭是會突出,所以若是鏡頭蓋沒有取下就開機,LCD螢幕就會出現如下的圖形警告。



↓P90正面的樣子。二十四倍光學變焦與ED鏡片、VR加持的宣言就印在環繞前玉的鏡頭邊上。




↓與L100相同,強調相機特性與規格的貼紙貼在鏡身上。雖然與L100都是大倍率光學變焦的設計,不過卻可以發現兩台相機用的鏡片組是有所差別的。個人覺得P90的鏡片鍍膜色彩比較漂亮。


↓COOLPIX的Logo隱藏在機身下方的角落上,若沒仔細看的話,還真的會忽略。


↓對焦輔助燈十分的低調,雖然看正面還是很容易可以分辨的出來。與P80的相較之下,P90的對焦輔助燈是比較不是這麼的明顯。


↓機背右上方有一組對焦命令轉盤。負責調整光圈快門以及曝光補償時常用的到。在播放模式時,也可以透過此轉盤快速的進行照片瀏覽。


↓接著來看一下側面,24倍光學變焦(含廣角Wide英文)與L100一樣,印在側面的鏡身上。至於在左邊的機身側面上的小洞就是放音用的喇叭。



↓機頂閃燈與L100所不同處在於L100要用手指扳起閃燈,而P90有一顆閃燈按鈕可以按下,按下之後閃燈會自動彈起。這張照片是P90閃燈彈起後的樣子,彈起的角度應該是與P80相同的。


↓看一下閃燈彈起後的側面樣子。


↓閃燈彈起按鈕的特寫。上面有一個閃燈的閃電符號。


↓機身側面放音喇叭特寫。筆者有錄動畫,也透過P90來播放過,音量不是很大聲,在比較吵雜的地方恐怕會聽的不是很清楚。且P90收音是Mono的單音就是了。


↓機頂前方的變焦推桿與快門按鈕,都改成亮面金屬的材質設計,看起來頗有質感。不過缺點就是容易沾上指紋。與L100一樣的,進入選單功能設定中後,將變焦推桿往左邊推,就會出現該選單的解釋畫面。P90的變焦速度還算中等,沒有想像中大倍率光學變焦在變焦時會有很嚴重的延遲感,但也不是非常快就是了。由最廣角端到最望遠端的變焦時間差不多兩秒左右,因為沒有實際用碼表測量,僅以感覺評量。


↓在右手握持處的後方,有一橡膠蓋子蓋住的連接埠,是USB與A/V輸出共用的連接埠。


↓機背的樣子,三吋LCD螢幕佔據了機背絕大的空間。不過其餘按鈕卻沒有因此而縮水。P90機背上的按鈕觸感十分的明顯,使用上反應也很快速。


↓P90最讓筆者喜歡的是可掀起式LCD螢幕的設計。透過這種可掀起的LCD螢幕,不管要舉高拍攝或是拍攝貼近於地面的主體,都可以很容易的進行構圖與檢視畫面。這是LCD螢幕向下四十五度的樣子。


↓向上翻起九十度的樣子。


↓除了掀起之外,還可以將LCD螢幕往外拉出一些。


↓拍攝與播放時可切換LCD螢幕資訊顯示的DISP按鈕。與P80一樣,攝影功能轉盤邊緣有進行壓花處理,就算帶著手套也可以很容易的進行拍攝模式切換。


↓在EVF螢幕的另外一邊,則是EVF與LCD畫面顯示切換按鈕。P90的EVF還可以調整屈光度。


↓分別於拍攝時呼叫閃燈、自拍、曝光補償以及微距攝影切換用的四方向按鈕。


↓打開底部的電池艙,可以看到電池與記憶卡。記憶卡為SD或SDHC卡都可以。取出記憶卡時要小心點,因為彈性還蠻強的,一不小心記憶卡就會不知到飛到哪邊去了。


↓整個P90底部的樣子。


↓這一台P90是Nikon印尼工廠榮譽出品.........


↓或許怕鏡頭伸出後磨到前端吧?所以P90鏡頭下方多了一塊墊高的設計。


↓到底最廣角端與最望遠端的鏡頭長度變化是怎樣呢?看這兩張照片就可以知道了。在二十四倍光學變焦最望遠端時,鏡頭伸出的長度還真不是普通的長啊。



↓三個角度來看鏡頭最望遠端的樣子。




選單檢視
筆者沒有使用過P80的經驗,因此僅能就P90的選單來進行簡單的介紹。P90選單規劃上還算清楚,有弄不懂的功能也無須翻閱說明書,只要撥動變焦桿之後,看一下出現的說明畫面大概就可以瞭解的七八成了。若真的還是不瞭解功能的用法為何,那筆者真的建議回頭翻閱說明書之後,再來繼續嘗試會比較好。
P90的選單區分為三大種不同的設定,分別為攝影時的設定、播放時的設定以及相機內部功能的設定。基本上對於數位相機有一定程度瞭解的人,對於這三大種設定絕對可以很快的上手就是了,筆者也是把玩了約十分鐘之後就瞭解的九成左右,剩下一成則是直接設定後拍攝,馬上也可以知道用途為何。

↓一開始從未設定過的新機,開機畫面是不會出現的。除非是有設定過才會出現如下的開機畫面。這也代表萬一手上買到的P90一開機就有開機畫面出現,那可能是有人已經設定過了。


↓各種拍攝模式開啟時LCD螢幕的畫面呈現。M模式時可以透過機背上的曝光補償按鈕來切換光圈與快門設定。其餘光圈優先、快門優先則是直接轉動機背上的命令轉盤即可。



↓自動模式、運動模式、場景模式、智慧型場景模式、錄影模式與使用者自訂模式等的拍攝畫面





↓這是場景模式內的選項畫面。P90所擁有的場景模式已經足夠應付一般拍攝時所使用。筆者是不太用場景模式的,不過將相機交給不懂攝影的人時,以場景模式來做為優先的拍攝模式,則是筆者認為比較好的選擇。P90在場景模式還可以開啟全景輔助接圖拍攝功能,或者是將P90當成錄音筆來使用。



↓P90可以登錄兩組使用者自訂模式的設定,包括是否要包圍曝光、設定自動對焦模式、閃光燈曝光補償調整與雜訊消除等。有經驗的人針對習慣的拍攝設定調整好之後,在想要開啟的場合中直接轉到U1或是U2(看存在哪一組),很方便的就可以立即進行拍攝,而無須進入選單中調整。


↓不論是在LCD螢幕瀏覽模式或是切換至EVF,按下機背上的DISP按鈕,就可以切換螢幕顯示的資訊。



↓接著為各位介紹拍攝選單中的設定,其實並沒有什麼高難度或是複雜的設定,所以大家所熟悉的機能筆者就略過不說明了。只針對稍微特殊的進行說明。
拍攝選單的第一頁可設定影像品質、影像大小、最佳化影像與白平衡、ISO還有測光模式這幾種設定。


↓最佳化影像有這幾種設定,筆者直接貼上各種設定下的色彩表現。至於用戶設定則可以設定飽和度、銳利度等參數,因為比較個人化的關係,筆者在此就不予以示範。

左標準 右柔和


左鮮豔 右更鮮豔


左人像


↓P90除了可拍彩色照片外,也可以拍攝單色的黑白照,在單色照的設定上又區分標準與用戶設定兩種。甚至可以針對同一畫面拍攝兩張照片,一張是單色,一張是彩色照片。



↓使用者在拍攝彩色照片時,也可以在用戶設定的功能裡,針對單色攝影時可設定不同的濾鏡來。

左無 右紅


左黃 右綠


左橘


↓ISO的設定最高可達ISO 6400,不過解析度比較低,在ISO 3200只有2048x1536,ISO 6400時,解析度只有1024x768,雖然解析度是不夠大的感覺,一般放在網頁上倒是夠用了。


↓不過筆者覺得很好用的ISO設定則是「固定範圍自動」這功能。也就是預先選擇拍攝時ISO可自動調整的範圍。這樣一下在室內一下到室外,就不用頻繁的去設定ISO以求得安全快門的設定。


↓P90另外一點讓筆者很喜歡的就是測光模式可以選擇跟對焦點連動的方式來測光,設定的選單就在測光模式中。


↓在自動對焦時,也可選擇手動對焦點的設定。也就是使用者可以在螢幕的設定範圍中自由選擇對焦時的對焦點位置為何。例如左下方為對焦點,或是中央上方為對焦點。



↓很可惜的,在雜訊消除功能中,只有自動開啟與開啟兩種選項。並沒有手動關閉雜訊消除的機能。


↓變形控制似乎已經成為Nikon現在消費相機的標準設定了。筆者這幾次測試的Nikon消費數位相機都有此機能。不過要注意一點,在若開啟了變形控制之後,連拍就無法進行設定。必須要關閉變形控制才能設定連拍。


↓筆者特別找一堵牆來測試一下變形控制的能力。上圖是未開啟變形控制的照片,下圖則是開啟後的照片。筆者拍攝時並未正確的對到牆的四角落交叉之後的中心點。有點略為往下拍攝的角度。但我們依舊可以看的出來變形控制有發揮他應有的效能。


↓Nikon S220與L100在D-Lighting功能上都只有「被動式D-Lighting」,也就是只能透過播放選單中的設定機能裡來調整D-Lighting。在P90這款相機上,則有「主動式D-Lighting」,意思是在拍照前就可以先設定D-Lighting等級。P90上有三個等級可以設定。

左關閉 右低

左標準 右高


↓拍攝後LCD螢幕播放功能上,P90與S220還有L100是一樣的,可單張播放、四張播放、九張播放、十六張播放,以拍攝日期播放外,也可以在照片中加入語音備忘的聲音。




↓播放時可按下DISP按鈕之後,切換LCD螢幕上的資訊顯示;或者是關閉資訊顯示也是沒問題的。



↓高光警告的畫面。跟DSLR上的高光警告功能是一樣的。


↓最高十倍放大檢視,並且可以順便進行截圖處理。真的很可惜,LCD螢幕解析度只有二十三萬像素,放大之後反而有點難以辨識是否對焦夠清晰。



↓播放時進入選單中,會看到一組名為「快速修飾」的功能。筆者不太清楚這個快速修飾是自動調整對比、飽和與銳利度?還是拉曲線?或者是調整曝光?還是都有?不知。在此提醒各位,經過快速修飾後的照片,是無法再透過P90進行第二次的修飾的(已存檔照片)
在此功能中按上下按鈕後,可設定調整的強度。



↓拍攝時來不及設定D-Lighting,也可以事後進行處理。同樣的,處理過後的新檔案是無法再透過P90再編修一次。


↓黑色邊框功能雖然可以設定三種邊框粗度,不過,似乎不是很吸引人的功能。照片上可以加上文字,且字體多一點比較好玩.......


↓使用黑色邊框時的操作畫面如下..........



↓眨眼警告也是這一波Nikon新消費數位相機主打的機能。但要配合人臉偵測才會有出現眨眼警告詢問的畫面就是了。


↓這是筆者測試的這一台P90韌體畫面。


實際測試
看完了特點、外觀與設定之後,緊接著就是實際測試了。三月份的台北天氣實在是讓筆者煩惱不已。天氣好的時候很少,大都是陰天,就算是有出太陽的日子,不是手上沒有適當的相機可以測試,要不然就是能見度很差,停滯不動的煙塵導致空氣透明度不高的情形下,想要拍出亮麗的風景照只能期望老天給個好臉色,無奈啊無奈,事與願違的情形還是不斷的發生。
話雖如此,相機到了手上,還是要測試,只不過實際拍攝部分就只有近距離的方式來拍了。因為P90是屬於高端機能的消費數位相機,所以可測試的項目就比一般消費數位相機還要多一點。由前面的選單介紹中,各位已經看到了部分拍攝的成果,現在則是要呈現大家所關心的ISO測試以及開啟NR之後的各等級ISO表現。

除此之外,27mm的廣角端與624mm的望遠端,二十四倍率的光學變焦,到底可以拍到的畫面比較是如何?筆者也針對此變化進行的拍攝。在拍攝前的爬文中,許多人都講P90的前一代機種P80在銳利度上是有著十分銳利的表現,也因為有這個特性存在,筆者在測試P90時,特別也觀察了P90是否有同樣的現象產生,所獲得的答案是肯定的,僅從機背三吋LCD螢幕上進行拍攝後的照片瀏覽時,就發現了這樣的特性還是存在著。
也就是筆者前面所提到過的,以P90來瀏覽所拍攝的成品時,會發現細微的線條在LCD螢幕上的顯示有斷續狀,這如同透過電腦螢幕觀看縮圖的寫真一樣,筆者常發現部分美女寫真的照片在髮絲或是衣服線條上,也出現同樣的斷續情形,用滑鼠點圖放大成原圖後,果真發現原圖的銳利度表現十分的Sharp。不過透過P90的螢幕看照片是一回事,回到電腦上看原圖又是一回事,是否P90的拍攝照片透過電腦螢幕來觀看時,依舊還是銳利到不行?想必這是筆者,也包括各位十分有興趣的一個小測試吧?
現在就來看看各部分測試的成果。

ISO測試(開啟NR Auto)
P90的ISO降噪設定只有兩種可以選擇,一是NR Auto,一則是NR ON,意思是,想要手動關閉NR降噪功能目前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有新韌體發表,針對此點進行功能性的增加之外,是別無他法的。因此ISO測試上筆者區分了NR Auto,也就是內建基本設定與NR ON兩種模式各拍一次,然後進行百分百放大之後予以截圖來觀察各ISO設定的表現。首先上場的是NR Auto的設定:
↓拍攝範例

↓ISO 64 ISO 100 ISO 200


↓ISO 400 ISO 800 ISO 1600


↓ISO 3200 ISO 6400

由上面的測試圖可以看出來,噪點產生的ISO等級是ISO 800,往下一級的ISO 400是比較多人可以容忍的設定,筆者一向寬容度比較大一些(唉,人老肚子大...),所以以筆者自己的判斷來說,ISO 800是筆者可以承受的設定。
只是筆者比較納悶,不是NR Auto嗎?似乎由ISO 200就開始進行降噪了(ISO 200示範照的中上方布料的細節),ISO 400抹的就更多了,但再往上的設定,似乎降噪的功能力有未逮的感覺,整體的噪點的現象是很明顯的......orz

ISO測試(開啟NR ON)
測試完NR Auto後,接著就是將NR直接開啟為ON,然後各個等級的ISO再拍一次,各位可以在這邊比較NR ON之後的噪點現象,也可以開啟兩組瀏覽器,將NR Auto與NR NO排在左右比較看看,哪一種設定是最為有效的降噪設定。
↓ISO 64 ISO 100 ISO 200


↓ISO 400 ISO 800 ISO 1600


↓ISO 3200 ISO 6400

由NR Auto來相比,NR ON開啟時,直接在ISO 64就有開始抹除的跡象了(請看拍攝裁切圖ISO 64的上方白灰色細節)但真正細節被抹除的是ISO 200以上。在這一組測試中,並未有如筆者所想像的ISO 800的表現可接受度提高一些(只有一點點),兩種設定相較之下,ISO 400以下的設定開啟NR Auto就好,ISO 800以上直接開啟NR ON。只不過這樣的設定似乎有點麻煩,開啟NR Auto之後反而會保留比較多一點的細節。

廣角與望遠實拍
說真的,P90的VR還真的頗為好用。測試的這些日子台北市的光線都很不好,就算大白天的也都是陰天,因此想要獲得純淨的影像,必須要壓低ISO,但這樣的設定又會降低快門速度,實在是讓筆者有點擔憂。實際拍攝後,以最望遠端的二十四倍變焦來拍照時,幾乎不用太擔心快門速度過慢導致手震的現象。最低快門1/100s之下的最望遠端攝影也可以有不錯的穩定性。
筆者在此先說明,以下的測試照都是手持透過機背LCD螢幕取景的方式所拍攝,全程都沒有使用腳架。VR都是ON的狀態。筆者也放上EXIF資訊檔,各位可以開啟看看。
↓廣角端

檢視照片的EXIF資訊
↓望遠端

檢視照片的EXIF資訊
↓廣角端

檢視照片的EXIF資訊
↓望遠端

檢視照片的EXIF資訊
↓廣角端

檢視照片的EXIF資訊
↓望遠端

檢視照片的EXIF資訊

銳利度表現
沿襲著P80榮耀的P90,在銳利度上的表現著實讓筆者嚇了一跳。ED低色散鏡片的加持下,讓P90在影像的銳利度上還是保有一貫的優勢。筆者拍攝這兩組照片時,最佳化影像的設定為「標準」,也就是沒有用後製作的方式,或者是機身其餘設定的方式來當作影像調教參數。
由第一組圖沈睡的街貓可以看的出來,將影像放大到原圖然後予以裁切,街貓眼睛部位的眉毛(應該是這樣說吧?)依舊可以很清晰的分辨出來。其餘短毛處的線條也是清清楚楚。這一組照片筆者並未開啟Macro功能,直接以望遠端的部分來拍攝(約為傳統35mm底片的105mm處)。

檢視照片的EXIF資訊

檢視照片的EXIF資訊

第二組照片則是拍攝正在吸食花蜜的白斑蝶。筆者測試了很多次,終於拍出幾張還算清楚的照片。因為蝴蝶是警覺性很高的昆蟲,在無法接近拍攝時,筆者只能透過P90的高倍率望遠能力,用約三米左右的距離來拍攝。筆者一樣將照片予以裁切之後來看250mm(換算之後),蝴蝶的複眼可以很清楚的辨識出來。這種銳利度表現,讓筆者印象超深刻。

檢視照片的EXIF資訊

檢視照片的EXIF資訊

<img src="http://at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yuanyi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